安徽讯(通讯:曹燕春 胡强强)在安徽省蒙城县乐土镇李元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响庄”,这里笙声不息、唢呐悠扬,世代传承着中国传统乐器的匠心与灵魂。在这片音乐沃土上,卢家笙制作技艺历经百年风雨,代代相传。而今,这项古老技艺的守护者与传承者,正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卢俊军。
卢家笙的第四代传人卢俊军在蒙城县庄子祠向国家级50多家新闻媒体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卢家笙的制作技艺
百年传承,匠心筑梦
卢家笙制作技艺始于清代,至今已传承六代。卢家笙六代做笙人传承谱系:第一代卢立生于清朝末年,第二代卢万苍生于民国初期,第三代,卢景有九十六岁,卢景余近八十岁了,第四代,卢俊平,卢俊军,卢永,李文志(女婿)李俊强(女婿),第五代,卢莎莎,卢西强,卢二强,卢伟利,卢鹏鹏,卢梅,李乐东(外甥)李凯(外甥)第六代卢禹凡21岁,福豪20岁,卢雨豪17岁,卢禹灏14岁,卢欣妍13岁,卢子阳11岁,卢子辰10岁卢美琪7岁,卢琪乐九6岁。
卢俊军是卢家笙的第四代传人,自曾祖父起,卢家人便以制笙为业,以音律为魂。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制笙技艺,八岁起便在作坊中耳濡目染,从选竹、蒸煮、烤直,到打孔、制簧、校音,一步步掌握这门复杂而精密的手艺。
卢俊军向年近百岁的老父亲卢景有请教制笙的技艺
“做笙,不仅是手艺,更是心艺。”卢俊军常说。卢家笙选用紫竹为管,经蒸煮、火烤、晾干、取直等多道工序处理,再以檀木雕琢笙斗,用铜锣心手工分割制作簧片。一把笙从原料到成品,需历经百余道工序,全凭手工完成,耗时3至4天,方能成就一件可奏和声、吹吸皆鸣的乐器。
精研技艺,追求极致
“笙的灵魂在簧片。”卢俊军对簧片的打磨极为苛求。他制作的簧片薄如蝉翼,迎风可颤,发音清亮通透,音准稳定。他本人不仅精通制作,更熟练掌握笙的演奏技法,能通过吹奏实时校验音色,确保每一件作品都达到专业演奏标准。
他擅长制作“拃笙”与“榻笙”——前者仅约15厘米,小巧玲珑,音色清脆;后者高达90厘米,为倍低音笙,音域宽广,极具表现力。这两种笙在当今乐坛已极为罕见,而卢俊军父子是目前全国少数仍能完整制作的匠人,堪称“绝技存世”。
凭借精湛技艺,卢俊军制作的笙远销江苏、上海、河南、山东等地,深受专业乐团与民乐爱好者的青睐。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乐团等专业机构也曾专程前来订制,对卢家笙的音质与工艺赞不绝口。
在蒙城县中国农民丰收文化节展示“笙”技
非遗传承,任重道远
2014年5月,“卢家笙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卢俊军被正式认定为安徽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技艺的肯定,更是对卢家百年匠心的致敬。
然而,面对传统手工艺的式微,卢俊军亦有深深忧虑:“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做笙太苦、太慢、不挣钱,愿意学的很少。”但他从未放弃。他坚持在作坊中亲手教学,已培养出两个儿子卢西强、卢强及侄子卢莎莎等新一代传人。如今,卢家有十余人仍在坚持制笙,家族技艺得以延续。
他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小学、中学展示笙的演奏与制作,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传统乐器的魅力。他常说:“只要还有人愿意学,卢家笙的火种就不会灭。”
非遗传承进校园
守正创新,让古乐新生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卢俊军也积极探索创新。他研究现代声学原理,尝试优化簧片材质与共鸣结构,在不破坏传统音色的前提下,提升乐器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使其更符合现代舞台需求。
他希望,卢家笙不仅能用于传统民乐演奏,也能融入现代音乐、跨界艺术,甚至走向国际舞台,让世界听见中国古老簧管乐器的天籁之音。
省、市、县部分人大代表调研卢家笙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语:笙声不息,匠心永续
在机器化生产席卷全球的今天,卢俊军依然守着一把锉刀、一盏焊枪,在简朴的作坊中,用双手与时间对话,与音律共鸣。他的手掌布满老茧,那是岁月与匠心的印记;他的眼中闪烁光芒,那是对传统技艺的执着与热爱。
卢俊军,不仅是一位制笙匠人,更是一位文化守护者。他用一生的坚守,让古老的笙音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继续清亮、悠扬地响起。
——这,便是非遗传承最动人的力量。
责编:欧文秀 审核:米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