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讯(通讯 黄建阳) 2024年央视春晚《咏春舞蹈》播放后,再次将中华国粹传武咏春文化掀起热潮。南少林咏春文化源于莆田金(经)幢门民俗活动,这可从莆田至今留存一百二十多个佛堂,佛堂内设有日月灯等,暗旨明末朱三太子"复明"之志),佛堂整个布局为:“外为道"(迷惑当时清政府追剿),"内为佛"(承裁南少林之法脉)。
有史可证:福建反清复明第一人(百度上可搜索)便是离今莆田南少林寺约十五公里处西天尾碗洋关圣庙创建人黄斌卿(曾任明末福建总兵),今该关圣庙内观音亭仍留存有史称南少林五祖四僧家(铁朱、铁霸、铁撑、金花、银花)香牌位(见附图1),其中“银花"便是史传严咏春的师父“五枚师太”,南少林的红花亭曾是明末清初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洪门)骨干少林五祖歃血为盟的地方,五枚师太是该组织中核心成员之一,其主要负责明末朱三太子随从女性家眷安全侍卫等,该南少林洪门(亦称天地会组织,是借南少林的名义活动取得莆田一带当地村民百姓的保护和支持,他们并非真正的出家人,否则不能解释吃斋念佛修行的地方为什么被朝廷火烧追杀,从而揭秘史称五枚师太(女)的身份,咏春拳(五枚师太女弟子严咏春发明)名义上归南少林,因为天下武功出少林,有利于宣传和推广,但五枚师太是反清复明组织的干将,并非真正的尼姑。目前每年都有海外的洪门大佬来莆田祭拜红花亭,南少林都出面接待。以上史实有今莆田留存一百多个经幢门佛堂予以佐证,是莆田南少林奠基石,泉州南少林寺及福清南少林寺所莫及的南少林特色禅武民俗文化,至今成为莆田数百年来特色民俗活动,并非空穴来风。
莆田至今仍流传这一方言:"康熙四十八,和尚哭瘪瘪(八八)"。该方言意指:康熙四十八年间,当时反清复明义士秘密聚集在莆田南少林寺及其附近的五枚庵(位于南少林功夫发源地仙游西苑九座寺附近),相传明末清初朱三太子由铁朱、铁撑、铁霸等少林武僧护送从莆田南少林寺逃出经莆田黄石月空寺浍源书院旁水路往黄石东甲海外围岛屿方向潜逃;另五枚师太等反清复明义士护送明代末代公主从五枚庵逃出,与朱三太子等人在黄石月空寺浍源书院会合,后经水路一起也从黄石东甲海外围岛屿方向潜逃,成功地甩掉清兵追剿。另未能跟随朱三太子等反清义士便就地流入民间并设佛堂,保持联系,至今莆田民间有一百多座佛堂(其中今城厢区万达附近蔡坨树德堂、德成堂、道南祠及华亭紫微寺观音亭和今荔城区拱辰丰美清源堂、黄石沟边月空寺聚兰亭(见附图2)、浍源书源(见附图3)及其附近的香本堂,另涵江区江口嵩山西来寺洪门亭(见附图4),亦称仙公亭及忠门何厝福山堂等仍传承南少林洪门咏春文化氛围气息,如扎裤脚做佛事、打木人桩、树奉金花、银花(五枚师太)香位牌等。
责编:欧文秀 审核: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