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口述历史专辑(之五十九)——刘学先

时间:2024/3/15 17:26:13 来源:环时网 阅读:6342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专辑(之五十九)——刘学先

(作者 傅中魁)

   山东讯(通讯 刘昌锡)讲述人简历:刘学先,即墨区军体局社区人。1936年出生,17岁入伍,1953年6月赴朝作战,志愿军68军204师611团3营82迫击炮连战士、担架1连卫生员、副班长。1956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5月复员。讲述时间:2021年5月3日讲述地点:即墨军体局家属院  陪述人:潘淑欣
   人上了年纪,就容易回忆过去的事儿。我记事儿那时候日本鬼子还在中国横行霸道,日本人强迫村民去南边赵家屯挖壕沟,我也跟着大人去工地,亲眼看见鬼子枪毙了泉庄村一个姓胡的民工,为他干活磨磨蹭蹭。其实不光他磨蹭,若干人消极怠工,“磨洋工”嘛,但是他撞进鬼子眼了就倒霉了。这个镜头我记了八十多年,想起来就害怕,晚上做恶梦,咱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倭种”随意就敢枪毙人?中国人的命怎么就那么贱?!
   往后到了国民党时期,国军抓壮丁,有时候也派丁,派丁都不去,就抓阄吧,谁抓着谁家孩子去。不去?你得拿钱顶。这是不打仗时候,打起仗来,年轻人够年龄了就得当兵,不够年龄,个子够了,十六七岁也抓,绑着就走,不走?枪托子捣你。俺谢家屯刘维世家抓着阄了,不想叫孩子去,人家要钱,没有钱,怎么办?卖粮食,卖屋,卖地,结果倾家荡产了。花了钱,好说歹说雇了刘宗湖顶了名额,就这么地,刘宗湖49年跟国民党上台湾了。这号事真多,国民党就是霸道,强迫群众交钱、交粮、出牲口。所以国军一来,村里能动弹的,要不跑出去躲,去野外,去青纱帐,要不去亲戚朋友家躲,要不躲在家地窖子里、粮囤子里。
   1947年,我念过一冬学,念“三(《三字经》)、百(《百家姓》)、千(《千字文》)、弟(《弟子规》)”,也念国民党的书,一年级是:天亮了,弟弟妹妹快起来;二年级是:开学了,小学生,到学校,问声好……。书上说的是好,可是兵荒马乱的哪有个好?
   49年解放了,我家分了一亩好地,还分了偏篓、犁具、衣裳,这样一来,全家吃饭穿衣的问题解决了。解放前呢,我家地又少又薄,都是西南边子涝洼地。老百姓都知道是谁给了自己吃饭家什儿,是毛主席,是共产党嘛。
   52年冬天,上级发动当兵,我动心了。俺哥哥比我大十三岁,在村里当民兵,他已经成家了,接受教育早,思想先进。他赞成我,说:去吧,好好干,凡事儿机灵点,别叫爹娘担心事。俺哥儿俩统一了意见,可父母并不知情,为什么要瞒着呢?我父母身体都不好,父亲病已经挺重了,四乡八疃求医问药。如果不瞒着,他们恐怕接受不了。但是呢,当兵这个大事终究父母还是得知道,真是难人!哥哥说:忠孝不能两全,出去再说吧。所以一直到我穿上新兵服,跟着新兵团走了,大哥才编个筐说我外出干活了。
   53年,我还在战斗期间,哥哥来信了,说父亲走了,母亲提着我小名问:恁弟弟到底上哪了?写信叫他回家吧。抱着信,我哭得稀里哗啦,没想到和父亲永远不能再见了!我回信让哥哥劝慰母亲,我是志愿军战士,当兵为的是打击美国侵略者,回家暂时是不可能的。第二年,朝鲜不打仗了,还是哥哥写的来信,又告诉了我母亲去世的消息,我放声大哭……。姐姐告也来信讲:自从知道你当兵去了,母亲天天哭,哭了三个月,再以后一直身体不济。母亲气管儿不好,一定是因为想念儿子,加重了病情。唉,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说我这辈子最大的不如意,那就是父母临走我这当儿的没在膝下送终,我对不起他们!
   53年春,我和俺村崔秀镐、王灵贵三个人一起进了新兵团。王灵贵年龄很大了,他打过日本鬼子,是个老八路,不知道当年什么原因脱离了部队,这次和我一起当志愿军是二番参军。崔秀镐也比我大,已经二十六岁了,已经结婚,有个闺女,他在战场中了炮弹,连尸骸都没见着,可惜了俺这伙计!
   在东北新兵训练期间,部队选拔我去学习医护,战友们都去了67军,我去了68军,比他们入朝晚。学习期间还觉得挺新鲜来,大家有说有笑。一过鸭绿江,不少人笑模样也看不见了,有个战士哭了,说是想老婆孩子了呢。到了新义州,可就闻着火药味儿了,随时能听见炮声和炸弹声。那不是吓唬人,真就有牺牲的了,你看,行军就算是打仗啦,刚进朝鲜门儿就见血了呐!我是医务兵,随身背着救急包、止血带,得跑前跑后救助伤病员,这就忙活开开了。伤轻的,处理完了接着跟队伍走,重的呢,断腿断胳臂的呢,他的抗美援朝就告一段落了,没办法,等收容队来,去后方治疗吧。人啊,为什么说是血肉之躯呢,遇到受伤,得先给伤员止血,止住血,人就有救了,止不住血很快就拉倒了。行军后期,部队组织了一个一百多人的团队,称临时医疗担架队,分了十几个班,有医疗班,有担架班,有勤务班。各班分工把口,确保行军顺利。
   行军最怕有声、有光,声和光会暴露目标,一暴露目标,定准不错飞机就来,一来就是三五十架家。飞机在头顶上飞,飞得很低,上面的英语字母看得清清楚楚。我们就马上呈三角形分散,卧倒、隐蔽。随身背着压缩粮,饿了,就凉水吃,哪敢开火做饭,哪能吃到口热乎饭?有时候天亮了,该吃饭了,可是水没了。碰到下雨,我的娘来可受罪了,全身泥水,到宿营地,找个树空,铺下雨布,管它泥来还是水来,睡得那个香啊。一觉醒来,靠着身上的热乎劲儿衣裳就煿(bó)干了,可是再下雨,又湿透了,哎呀来。炮兵也不容易呐,一门迫击炮三个人分开背,一个背炮盘,一个人抗炮架,一个人驮炮身子,这三样东西哪样都得五十斤沉。
到了68军大部队,我背起药箱是卫生员,放下药箱是运输员。运什么呢?往阵地上运60炮、迫击炮炮弹、手榴弹、子弹。多远?不一定,兴许十里,兴许三十里,一宿下来,什么三趟五趟,每趟负重七八十斤。有一晚上,送迫击炮炮弹,快到凌晨了,没想到最后一趟,我出事了。那晚上,敌人的炮火又密又急。我扛着炮弹箱,直挺着身子跑,常规要领是弓着腰,沿着沟底走。弓腰不是累嘛,累得重了,大脑也木样了,不得要领了,友邻有个排长朝我喊:你个扛炮弹的,不要命了,趴下。说是迟,那是快,他跳过来就把我摁倒了,就听着轰隆一声响,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担架上,耳朵听不见了。知道别人跟我说话,光看人家嘛呀嘴,就是听不见声。过了好大一会儿,我问救我的那个排长怎么样了,他们比划着告诉我,我大体明白了,那个排长受了重伤。哎呀,我心里真难受,鼻子酸得厉害,真后悔!一会儿,右耳朵出血了,战友给我简单包扎包扎,让我在壕沟边休息了个把小时,连长命令我跟担架队下阵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这么晕晕乎乎跟着担架队往下走,别人看着我像个正常人,也能走也能动,其实是昏头浆脑了。途中,必须过道封锁线,那是山脚下一片开阔地,绕不开。已经凌晨了,天蒙蒙亮,耳朵还是听不见声。我背着药箱,跟着抬担架的战友们小跑,跑着跑着,觉得头顶一阵风刮过去,军帽飞了。侧脸一瞅,帽子出去了三四米远。捡回来一看,弹片儿穿破了帽子,裂了个大口子。当时到没紧张,光顾着赶路了,过后回想起来害怕了,要是再低两公分,弹片就扎进脑袋了,我就交代了!
   53年7月,夏季反击战开始了。志愿军于7月13日发起了金城战役,这是抗美援朝最后一次大战役,俺611团担任侧翼进攻。哎呀,这次战斗,68军可是出风头了。你看过电影《打击侵略者》和《奇袭白虎团》吧?这两个电影故事原型都是68军。特别是203师607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就是电影上的严伟才,他带着十二个人的袭击班,先于大部队行动,一举捣毁南朝鲜首都师1团团部,就是著名的白虎团,毙俘白虎团团长、机甲团长、美军顾问二百三十三人,缴获白虎团团旗,真了不得!早年一看这个电影我就激动,觉得真光荣,那上面演的是俺的战友嘛!
   美国换了总统,新总统艾森豪威尔无心恋战,早就想结束战争,但是韩国李承晚还想和咱血拼。为了打掉韩军主力,志愿军必须消灭他的四个主力师,自然付出的代价就会比较大。就在停战前没几天,天刚放亮,还没吃饭,美国人不舍气,加紧谈判前的施压、报复,一趟趟飞机过来了,炸弹连着机枪扫射,我的娘来,俺连一下牺牲了八个,伤了十来个。我这遭怎么没事呢?巧了,那天半宿觉得肚子难受,一老早就上山找茅房去了,谁想到躲过了轰炸,捡了一条命呢!哎呀,朝鲜战场实景儿比电视上演的更惨,再好的电影、电视剧也演不出抗美援朝实际场面。你想想,毛岸英在大后方,在司令部,都遭了轰炸,是不是?从这一点看,顶住美国人,不叫他过三八线,在那个条件下,咱志愿军能做到,俺自己给志愿军点个大拇哥!
李承晚真熊蛋了,四个主力师全报销了!
   停了战以后呢,咱没马上撤,还留守朝鲜。有一次我执勤站岗,又经了一次大险,那是晚间下半宿,两个岗哨之间一百多米,有带班排长游动巡逻。岗哨实行口令对暗号,照着月光我隐隐约约看见对面有人,向他喊口令,那人回了一句,我听不清,冷不防左边又来个人,我一愣怔,对面的人就往我跟前冲。巡逻排长已经闻声赶过来,他命令我开枪,我赶紧搂了一枪,那俩人立时逃了,不见影了。后来分析,这应该是南朝鲜特务,遗憾的是我当时右耳听力还没恢复,反应太慢了,好在及时开了枪,自己没受伤,也没造成部队损失。为这个事,连队也开会分析、总结,表扬我带伤执勤,要求大家提高警惕,不出纰漏。
54年秋天回国那阵子,心情特别高兴,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的欢迎。安东的欢迎场面最热烈了,打铜鼓、敲钢锣、扭大秧歌,标语上写着:欢迎英雄的功臣部队回国,向最可爱的人致敬!贴得满街都是。
采访手记:
年轻的时候,你扛枪打仗,保国为家,我为你守护田园,操持家业;年老了,你颐养天年,我为你扫洒庭院,温席熬汤。八十六岁的刘学先老人在战场复过伤,身体比老伴弱一些,潘淑欣阿姨里里外外一把手,把老伴照顾得熨熨帖帖,把二三十号人的刘氏大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和睦美满。
父母亲的过早去世多半是因为他的离家,为此,刘学先懊恼了一辈子!
当我问他,当兵后悔吗?他说从不后悔!
何为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担当于潮涌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何为孝?为人子女,父母在世,常伴左右,父母临终,俯首膝下。     自古道:忠孝不能两全。在忠孝之间做出选择,何其艰难!唯其艰难,方显忠诚!
责编:欧文秀 审核: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