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准”字诀为基层减负“把脉开方”
作者系:府谷县文旅局 李 义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减少多头重复的督查检查考核,推动基层干部将精力投入实事。基层是党的执政根基,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毛细血管”,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前沿阵地”。各地各部门要精准破解基层负担过重难题,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担当作为。
精准识负,把准“病灶”所在,以“抽丝剥茧”的态度找准基层负担的“内在症结”。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形式主义就像“牛皮癣”,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且花样不断翻新,有空耗精力的“文山会海”和推卸责任的“击鼓传花”,也有异化考核的“烦琐哲学”和避实轻效的“过度留痕”……。“病灶”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根源在于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更往深里究,就是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要以加强干部正确政绩观教育,深刻理解“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这一重大问题,不断增强力戒形式主义的思想自觉。要健全建立政绩观偏差提醒纠偏、问题倒查等机制,聚焦制度建设这个关键,围绕政策制定、决策程序、审批监管等关键权力,强化监督约束。要坚持到基层“把诊问脉”,透过现象找出问题的根源,揪出形式主义问题本质,为“破冰解难”提供“靶心”。
精准施策,把准“靶向”治疗,以“对症下药”的方法开好基层减负的“苦口处方”。为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靶向发力,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要以厘清权责卸下干部“紧箍咒”,建立健全职责清单、完善事项准入制度、压缩模糊空间地带、动态清理规范管理,严格规范审批程序,制定完善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清单,一律向清单外事务说“不”。要以数字赋能点燃实干“强引擎”,探索构建数智平台,整合鸡肋程序、打破数据壁垒、连通数据孤岛,实现一屏统揽、一表通阅、一键提醒,精准提升基层干部“数字获得感”。要以优化考核引领减负“风向标”,重建督核方式,统筹优化考核事项,聚焦关键结果和关键过程,科学设置指标,严格执行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年度计划和分类管理,着力控制规模、压减频次,防止考核随意开展、集中扎堆、多头重复,确保考核指标层层递减。
精准督导,把准“成效”检验,以“较真碰硬”的决心做好基层减负的“定期体检”。基层减负工作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更不能“走形式”“走过场”,必须定期监管督查,确保为基层减负各项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要实行精准暗访,采取“四不两直”“明察暗访”等方式,对行业问题突出、工作推进迟缓的部门进行暗访,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减负要求的行为。要开展精准督查,随机抽取基层单位,对工作完成情况开展专项督查,以“亮灯”“预警”等形式挖出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坚决防止反弹回潮、虚假落实,持续巩固拓展工作成效,做到基层减负不偏差、不走样、不反复。要狠抓精准整治,建立健全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对具有一定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要紧盯“面子工程”“新形象工程”以及向基层“甩锅”等问题,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和清理,全面纠正“错挂、乱挂、多挂”等问题,推动减会、减文、减考、减评、减牌、减群等取得新成效。
编辑:米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