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时评论:卸下基层“缚”与“袱”是转作风的良好开始——周丽芳

时间:2025/4/8 9:05:58 来源:环时网 阅读:6493

卸下基层“缚”与“袱”是转作风的良好开始

作者系: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新府山社区 周丽芳

曾几何时,一个仅千余人的小村落,竟被80多块牌子“淹没”。村舍空间有限,许多牌子无法上墙,只能堆放在屋内,待检查时匆忙更换;更有甚者,一块牌子正反两用,成了应对检查的“多功能神器”。这看似荒诞的场景,却是过去基层工作的真实写照。彼时,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祟,基层工作陷入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怪圈,严重消耗基层干部的精力,让服务群众的工作大打折扣。

环时评论:卸下基层“缚”与“袱”是转作风的良好开始——周丽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的出台成为作风建设的重要转折点,给党风政风带来焕然一新的变化,也为基层减负这场战役注入了强大动力。八项规定剑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倡导真抓实干、注重实效,这一鲜明导向为基层工作破除沉疴指明了方向。

如今,当我们再次聚焦基层,一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映入眼帘。乡镇与村级的牌子大幅精简,曾经被牌子压得喘不过气的基层,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这一变化,远不止是数字上的减少,它是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的有力见证,更象征着基层治理理念与方式的全面革新,背后蕴藏着发人深省的原因与深远意义。

牌子过多,如同沉重的枷锁,给基层带来难以承受之重。每一块牌子,都对应着一套复杂的工作机制、一连串严苛的考核指标,以及无穷无尽的材料报送任务。基层人手本就紧张,却要在数十块牌子的任务间疲于奔命,时间与精力被无情分散。为了应付检查,干部们将大量心血耗费在整理资料、编造台账上,真正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所剩无几。长此以往,工作效率直线下降,基层干部身心俱疲,职业倦怠感油然而生。

深究“牌子满墙”的根源,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是罪魁祸首。过往,一些上级部门错误地将挂牌数量当作衡量工作落实的标尺,天真地认为牌子挂得越多,工作就越受重视、成效就越显著,全然不顾实际工作成果与群众真正需求。在这种错误导向下,基层为迎合上级,盲目追求牌子数量,深陷形式主义泥沼无法自拔。牌子本应是基层与部门间沟通协作的桥梁,如今却沦为形式主义的工具,大量时间与资源被浪费在牌子的设计与制作上。

而八项规定的严格落实,为拆除这些多余牌子提供了有力支撑。拆除多余牌子,是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有力宣战,是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的关键之举。让他们得以从繁琐的形式主义工作中抽身而出,有更多时间深入群众,倾听百姓心声,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从而大幅提升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与水平。同时,精简牌子优化了基层治理资源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整合职能相近的机构与牌子,避免了资源的重复浪费,使基层能够心无旁骛地聚焦主责主业,推动基层治理朝着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向迈进。

为巩固精简牌子的成果,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建立长效机制势在必行。上级部门务必在八项规定精神的指引下,持续转变工作思路与考核方式,彻底摒弃“唯牌子论”的错误观念,将目光聚焦于工作实际成效与群众满意度。加强对基层工作的统筹协调,科学划分部门职责,杜绝多头管理与重复考核。此外,要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与话语权,让基层能够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工作,真正实现基层治理的高效化与科学化。

基层牌子的精减,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彰显了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与斐然成效,更让我们对基层治理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在八项规定带来的作风转变浪潮中,期待基层能够轻装上阵,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开启基层作风转变的崭新篇章。

编辑:米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