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讯(通讯 刘宏伟)七一前夕(5月28日)在井岗山拿山镇观看了一场红色圣地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白天大雨下个不停,晚上八点演出,去时带上了雨具。演出七十分钟,这期间一滴雨未下,暗自庆幸天公作美呀!
夜幕降临,坐在观众席向舞台望去,这个舞台好大,这是个占地十多万平方米的山水剧场,有三十多个足球场那么大。远处是丘陵和群山环绕,眼前是诺大个湖泊,几百米长的木桥盘悬其上。惊诧和观望间,左前方高地上出现四个报幕员,在灯光映照下,大屏幕出现,《序》(血)红色大字,四百多米长的巨幅红绸演化成铺天盖地的血海和冲天而起的红云。红云之下,是直径三十米的通体明亮的巨型镰刀斧头——一个巨大的党徽。四个报幕员神采奕奕动情地说:“今晚上在这里演出大型实景剧《井冈山》,演出的这个舞台是井岗山的拿山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有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袖们、红军战士、赤卫队员、爷爷奶奶浴血奋战流下的血迹和脚印,下面演出的就是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那场血与火生与死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故事。
第一章(旗)
从远山走来了两路红军,浩浩荡荡有六百多人,他们举着红旗扛着枪,有的担架上抬着伤员。这一支是毛泽东1927年9月9日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这支部队进军井冈山,1927年9月29前进到永新县三湾村时,毛泽东领导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三湾改编。在军队内部建立健全党的各级组织。班有党小组,连有党支部,营团设党委。全军最高领导机关为党的前敌委员会。从而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军队内部建立民主制度,连营团设立士兵委员会,规定官长不准打骂士兵,经济公开。三湾改编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开端,为建设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基础。十月下旬这支队伍到达井冈山茨坪。另一支是1927放7月1日在南昌起义的部队。起义失败后,朱德率领这支队伍,于1928年4月到达原宁冈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义部队胜利会师。胜利会师场面隆重热烈,毛泽东与朱德紧紧握手,两支队伍热烈拥抱,欢呼跳跃。两支铁流汇合在一起,1928年5月4日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统辖3个师9个团计1万余人,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规模最大,兵员最多,影响最大,战斗力聂强的一支革命武装。
井冈山胜利会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史上一件大事,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件。它不仅大大增强了井岗山的武装力量和有力推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而且对推动红军队伍的建设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对以后建立和扩大农村根据地,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二章(灯)
八角楼的灯光,在主题音乐的反复演绎和主题道具上千盏马灯带动场景的变化,八角楼的灯光彻底独明。八角楼是毛泽东上井冈山收编袁文才后,袁文才赠送工农红军的驻地,也是毛泽东在井冈山的第一个驻地。当时部队对晚上点灯用油有一个规定,各级机关晚上办公时,只能留一盏油灯,点一根灯芯。按规定毛泽东作为红四军的党代表,晚上办公用的油灯完全可以点三根灯芯,但为了省油,毛泽东每天晚上办公都只点一根灯芯照明。就是在这样微弱的灯光下,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出了《井冈山斗争》《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著作,根据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阐明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毛泽东提出实现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起来,就全党来说,当时还没有解决以农村为中心的问题,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解决这个问题,也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角楼的灯光,使人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习近平2019年5月在视察江西时讲话指出:“当年革命十分艰难,也可能不成功,但人们心中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就一定会前赴后继,哪怕当时不成功,将来也必然成功。理想信念我们一定要有,要把这个火烧得旺的”。
第三章(情)
井冈山斗争时期,国民党军事上对红军进行“围剿”,经济上对根据地实行封锁,导致红白区贸易完全断绝,食盐、布匹、药材、粮食等日常必需品极度匮乏和昂贵。这些给红军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红军通过外线作战,开辟新的根据地。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改革。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开展自救。创办桃寮被服厂,茨坪军械处,大陇硝盐坊,创建中华钨矿公司,出口钨砂创汇,换回武器药品。群众发明“双层粪桶”•“盐水浸衣"等方法偷运食盐。为救治伤员,红军建立了自已的医院,医护人员从几人,十几人发展到几百人。成立了中医科,草药科,担架队,洗衣队。医护人员伤病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因陋就简,用竹子杉树皮和茅草搭建医务室,自采草药碾碎煎制,自制简单的医疗器械,医院医治好了大批红军伤病员。同时,毛泽东朱德等领导认为,突破敌人对井冈山的长期封锁,要在井冈山的中心村落储备足够的粮食。这也是1928年湘赣边界党的“二大”上提出巩固根据地的重要措施之一。很快,井冈山军民开展了一场挑粮运动。挑粮上山成了红军一项经常性工作。红军挑粮位于黄洋界,从宁冈大陇到井冈山哨口大约有十多里路,山高路陡,崎岖不平,都是羊肠小道。朱德年令较大,军事工作又紧张繁忙,都劝他不要参加挑粮。朱德则说:“军事工作可以安排早晚时间处理,挑粮不能不去”。战士们见劝说不了,便把他挑粮的扁担藏了起来。哪知朱德叫军需处重新做了一根并写上“朱德的扁担,不准乱拿"九个字,照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上山。战士们心灵受到震撼和激励。红四军军委秘书朱良才还写了一首诗“朱德挑谷上山,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
屏幕上反复演绎小井红军医院救死扶伤,朱德和广大军民挑粮上山,原生态的客家山歌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展示出红色根据地军民鱼水情深,井冈山官兵亲如兄弟,自力更生,齐心协力打破敌人封锁,朝气蓬勃的革命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第四章(火)
吉安是锻造井冈山精神的红色摇蓝。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之路。吉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全市有18万多人参加红军,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5万多名。1955年授衔的吉安籍开国将军147位,占全国总数的近十分之一。(火)是整部戏的高潮部分。逼真的反围剿场面,包托迎敌一激战一血与火一铜墙铁壁四个部分。黄洋界炮弹的爆炸声,红军战士与敌人搏斗时的呐喊声,军号员吹起嘹亮的冲锋号声,真是响彻山谷冲破云霄。竹林和山野中燃起的一簇簇数丈高的火焰,表现了井冈山军民用血与火保卫根据地的壮烈场面。一二三四次反围剿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伟大胜利。为呕歌井冈山军民战胜敌人的豪迈气概,毛泽东1928年秋写出了西江月井冈山这一伟大诗篇: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第五章(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这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和博古李德全盘否定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结果。这次失败是中共革命史上的重大挫折,直接导政中央红军被迫长征。路,在延绵数里长的以火把形成的光的道路上,以十送红军为主曲,演绎了一场场感人至深的送别场面,将演出推向情感的高潮。在送别的场面中,多少母亲忍住悲痛为孩儿送别;多少妻子含泪与丈夫话别;一位红军妈妈把襁褓中的婴儿送信村姑,婴儿不舍妈妈撕裂地哭叫。红军妈妈一次又一次跑回与孩儿亲吻,母子不忍分离难以割舍亲骨肉的痛苦,这撕心裂肺的情景怎能让人不落泪,天下有情之人见之怎能不动容。丈夫挽扶着妻子决然把婴儿托付给村姑,奔跑着追赶前进的队伍。他们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舍妻离子,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正如方志敏写的: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
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
乃是宇宙的直理!
为着共产主义的牺牲,
为着苏维埃流血,
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革命圣地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是一场震撼人心而富有特色的演出。革命圣地的山,革命圣地的水,革命圣地的人,绿色山水和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实现了红色文化与高科技的完美结合,营造了一个重回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人文和自然环境。整场演出从序幕(血)拉开帷幕,(旗)(灯)(情)(火)(路)五个章节,,红旗,镰刀,斧头,红米饭,南瓜汤,黄洋界,在报幕员的叙述中依次展开。整个演出在宏大的场面中体现人物细节,以个性化的叙事结构给人以亲近感和头尾呼应的完整感。这场演出是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举起的旗,在井冈山走出的路,在井冈山认定的目标而放声呕歌。习近平2016年在井冈山考察时指出:“井冈山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今天,我们要结合新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创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时代光芒”。
武警陕西总队原副政治委员,大校。
北京市丰台区军休所第九休养所退休干部 范寅斌
2025年6月16日
责编: 欧文秀 审核: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