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讯(通讯:张会敏)近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桐行善治溯民本,青力深耕踏新途”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全国“三治融合”发源地嘉兴桐乡,通过实地调研、主题研学、志愿服务等形式,解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桐乡样本”。
深入一村三社区,探访“三治融合”治理模式
在首创“三治融合”的越丰村,实践团与村委副主任、道德评议团展开深度访谈。2013年,面对高速建设引发的征地矛盾,越丰村创新构建“一约两会三团”机制,通过积分兑换、“三治菜园”等载体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如今,“纠纷大家评、难题有人管”已成为常态,该模式更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成为全国基层治理的典范。
实践团成员深入“”三治融合”治理一线,跟随道德评判团亲身体验三治积分评判全过程。由荒地改造的"三治菜园",见证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带来的乡村蝶变。在邻里中心,与老人们交流畅谈,从他们舒展的笑颜和质朴的话语里,真切感受到"三治融合"治理模式为乡村带来的深刻变化——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梧桐街道东兴社区调研过程中,社区代表王俊揭秘1028家商户与7400余居民和谐共生的“三治+”治理模式:以“自治+共建”搭建商居议事平台,“法治+规范”化解停车、噪音等矛盾,“德治+服务”开展爱心商户评选。王奶奶在自己的小店前建立“解忧杂货铺”,调和起邻里矛盾,做到“小事不出弄堂”的治理效能。
步入主城区复兴社区,“三治集市·积分兑换点”前居民络绎不绝。复兴社区创新推出“小治瞭望台”“小治直通车”等数字化平台,将联勤工作站、退役军人服务站与居民会客厅功能融合,打造出“15分钟治理服务圈”。退伍军人驿站内,实践团成员聆听老党员讲述“三治”赋能社区变迁的故事,青春视角与银发智慧碰撞出传承火花。
濮院镇双贤社区以“贤治”为核,汇聚居民、社工、志愿者力量。实践团沉浸式体验网格实训基地,八大主题场景生动模拟基层治理难题。从加装便民设施到环境改造,社区议事厅让“居民需求清单”转化为“幸福实事清单”,彰显“融贤智”的治理智慧。
青力专业赋能,共绘“三治融合”新图景
浙经贸学子充分发挥青年才智,以实际行动为桐乡基层治理注入青春动能。实践团联合越丰村村委、和济颐养院、高桥街道民政服务站等多个组织在越丰村文化礼堂共同举办“三治融合庆华诞,银铃向党暖桑榆”主题活动。成员利用专业知识,布置会场、设置展位、现场宣讲、拍摄剪辑影像资料,助力活动圆满完成并扩大宣传。
深化学校关工委“银绿携手下乡村”项目内涵,聚焦传承“五老”精神,在复兴社区退伍军人驿站采访退伍军人及老党员代表,认真聆听前辈们讲述烽火岁月中的忠诚信仰与感人事迹,社区在“三治”下的发展历程,从青春视角感悟并传承“五老”根脉。
通过政策宣讲、法律科普、清廉文化推广等志愿服务惠及群众千余人。在复兴社区以线下宣讲+线上直播形式,将“绿水青山论”“革命精神传承”等新时代话题送入基层,推动“三治融合”的创新实践。
本次实地调研,实践团深刻体悟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智慧,坚持自治为基,激发基层活动,坚持法治为纲,筑牢治理底线,坚持德治为魂,强化软性支撑。
未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子将以青春赋能,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以智治为器,融合现代技术手段和工具,提升治理效能。同时更深层次剖析桐乡基层治理模式,解码其在化解矛盾纠纷、赋能产业发展、传承文化根脉中的实践效能,探寻可复制推广的共富善治经验,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桐乡样本参考。
责编:欧文秀 审核:米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