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城讯:(通讯:万祖军 张伟)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有这样一种爱。它如泌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让人的内心变得澄澈而明亮;它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让人的内心变得纯洁而宽敞;它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领略白雪,让人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平和。奉献爱心,收获快乐。这是每一个爱心志愿者的希望!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充满爱心,撒播温馨的社会。
多年来,在我们儒家发源地孔孟之乡的邹城市,就有这样一个团体、一个人,他视献爱心、做公益、帮贫扶弱作为个人的事业来做。他坚持10余年如一日,不图名、不图利、不图回报,日常生活里见到旁人需要帮助,他都会拉上一把,用自己的一片爱心善举,来到贫穷而又急需救助的地方,得到了社会和人们的广泛赞誉。他就是被人们称为“爱心大使”的“邹城好人”周长起。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他走访行程1500多公里,服务慰问困难户200余家,做好事1000余例,使300多个困难和特困家庭得到有效帮扶和无偿救助,用实际行动实现了志愿者的诤诤诺言。周长起本人多年被济宁市评为“慈善服务先进个人”、邹城市“慈善志愿服务先进个人”、邹城市“优秀义工”先进个人。被所在单位兖矿能源评为“暖心服务优秀志愿者”和先进生产者等荣誉。
周长起,现在是山东能源兖矿能源员工。说起他与他的爱心故事,我们还得从他开始献爱心、做公益谈起。2003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一个爱心团队,在几次爱心活动的感召下,他对献爱心、做公益活动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由于原来参加的团队人多事杂,总感觉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达不到他意想中的精准扶贫和爱心传递。因此,他产生了自己组织献爱心的想法。
想做,哪就付诸行动。周长起,在献爱心、做公益的道路上,为了做到精准帮扶,总是想方设法捕捉一些有用的信息,来加以分析、筛选。他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如既往,无怨无悔地做下去”。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有一次,他陪一位朋友到当地一家敬老院办事。当看到敬老院的老人们孤单且生活单调,大多还穿着朴素、吃饭简单、没有多少快乐可言。在现场,通过与老人的接触,与老人们进行的语言沟通交流,让周长起的思想触动特别大。他突然意识到,这些老人的内心是多么孤独,老人们哪种渴望有人关心的眼神,时时在他眼前晃动。在这一刻,使他产生了想帮一帮这些老人的想法。
在敬老院,周长起探望、有意问到一些老人时说:“您们都是我的长辈,我能为你们做点什么吗?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看到你们的生活,我也想起了哪些困难且无助的老人们”。当时现场有一位老人就说:“能为我们放一、二场老电影吗?”另有一位老年妇女说:“想听一些老戏,能不能满足我们一下”。周长起当即就表态说:“行,没问题,我自己掏钱也要给你们办到”。
第二天,周长起专门请到了一个戏剧团队,为敬老院老人们重点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唱会。演唱会以戏曲剧目为主,演出后与老人进行了互动交流。另外,又找了这方面的朋友,专门为敬老院老人放了一场老电影,并当场为老人们送去了奶、蜂蜜等10余种生活用品,与敬老院老人们共同渡过了一天美好的生活。这一活动他一坚持就坚持了20余年。现他组织的爱心活动,遍布了邹城香城、峄山、张庄、田黄、郭里等10多个乡镇和敬老院,有时还扩散到济宁、曲阜等地。
“人的一生想做的事太多,就看我们肯不肯去做。只要把爱做到最精准、最好就是我最大的希望”,周长起说。2024年11月,周长起在无意中听说,香城有一困难户,家庭特别困难。男老人60多岁干一建筑零活,用来养活一家人。其中家庭情况:媳妇严重神经病,平时哭笑取闹;儿子弱视,势力低下无劳动能力;儿媳严重神经病等。针对这种特别困难的家庭情况,周长起听说后第一时间就去进行考察、确认。当来到村庄他这个家庭,确认他们家庭的严重困难后,当场使他流下了难过的泪水。他把带来的生活用品和衣物,全部留给了这个家庭。出门到超市为这个家庭的孩子购买了学习用品,走时为他们留下了身上仅有的300元现金。随后,周长起三次组织到这个家庭进行慰问和回访,并把此列为他的重点扶持和特别服务对象,做到精准帮扶,用一份份爱心一一回报着社会、回报着哪些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
周长起说:“我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就越做越有劲”。正因为周长起以助人为快乐、以奉献为幸福,才使他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献善、献血、捐钱、捐物,甘之如饴,乐此不疲。
“到现在,我仍然忘不了那一次去探望的一个特困家庭。”周长起说。有一次,他与朋友外出吃饭,当听到隔桌聊天说,田黄镇西北山村有一村民以吃雨水为生。现在天已经很冷了,家里老两口连炉子都升不起,更没法取暖、做饭了。当了解到这一情况并打听清楚后,周长起一夜难眠。第二天天不亮,他就邀朋友一起来到田黄,寻找这户困难人家。由于他们家住的非常偏辟,车子定位也不准。经过多方打听,跑了不少弯路、当时他们又渴又饿,朋友也有了想退却的想法。周长起说,“伙计,我们再坚持、坚持,既然大老远来了,就算千方百计也要找到,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他的一再坚持下,又经反复打听、找了多次,终于不负有心人,在高达三个多小时的寻找下,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这户人家,田黄镇西北山村。
当周长起他们来到这家困难户的第一眼,就看到他家住的是三间石头房子、两间泥房,多处漏雨。没想到的是,这两位老人,一人腿有伤残,一人脑残、智障,有一女儿三岁时走丢,寻果无望。真就看到这样的家庭情况时,真的没想到他家中比听说的还要困难。探访回来后,周长起积极发动兖矿义工团及周边朋友,三次到他家探望。他们还自筹资金,为这个困难家庭专门打了一眼水井,送去了三吨煤炭取暖,并送去了衣物和一些生活用品,保证他们困难暂时使用和生活所需。同时,在现场为他们这个家庭捐款了2000余元。现在,虽然这位叫柴宝田的老人去世了,还留一老伴生活。周长起带队仍做到定期回访,买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还为这个家庭送来了电饭锅、小型电冰箱等用品,把捐赠物品全部落到实处。
同时,周长起在组织和参加各类爱心活动的同时,在国家洪灾、大地震、新冠疫情期间,他本人都自掏腰包进行捐钱、捐物。并主动救助了贫困家庭、无助困难儿童、抗战老兵、残疾病人等弱势群体。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他自己捐助的物质、物品及现金就高达10余万元。
对于这些事情,周长起这么认为:“我要象雷锋同志那样,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是我的最终目标”。多年前,周长起所在单位有三位工友出现工伤,由于失血过多,也正值血库没有多余的血量,病人危在旦夕,急需现场输血。当单位领导和医院发出献血动员后,有的工友在观望、有的怕献血对身体有影响、有的感觉不值得,使当时的现场献血工作遇到严重困难。在这种不利局面而又病人紧急需求血液的情况下,为挽救工友的生命,周长起主动撸起手臂,带头为病危工友献上了400毫升血液。在他的带动下,使不少工友也不好意思的加入到献血队伍中来,使现场献血工作得以顺利完成。最终在大家献血量的保障下,及时挽救了这几位工友的生命,他的爱心善举和大局观念,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医院部门的高度称赞,
从此,周长起自这一年起,就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截止到目前,他本人献血量就达到一万二千多毫升,分别获得了铜、银、金三奖。这一献血爱心善举,他到现在一直保持了20多年,用血液挽救了无数生命。并主动多次带头捐献造血干细胞,用爱心造福了白血病人,用善举给他们生活希望。
周长起在做公益上有甘甜,更多的是苦辣。在社会上或单位里有的人说法有褒有贬,有的人说做公益就是为了图名,又有人说做公益就是闲着没事做,等等。这些风言风语、不和谐的音符和后来事情的打击,也没有影响周长起的公益善举。有一次,在路过邹城电厂附近时,出去办事的周长起,看到一位老人被撞倒没有人管。看到老人的痛苦状,他二话没说就上去搀扶,在老人家人不在,恐怕老人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及时把老人送往医院,并通知了他的家人。等老人的家人来到医院后,老人就接着倒打一耙,把这个被撞的责任,统统推到了救人的周长起身上。老人在儿女和医护人员面前说:就是他撞了我,要不是他撞了我,他能有这么好心,把我送到医院吗?经周长起多次向老人家人解释无果,只好经交警处理。当时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只好自认倒霉,为这位老人赔偿了三万多元了事。虽然打击很深,一段时间使他情绪低落,但也没有影响周长起做公益、做善事的行为。他说:“虽然我吃了亏,有了教训。我相信,咱们社会还是好人多,象这样的人家还是少数,我做人仍无怨无悔”。
知道周长起的人,都了解他,其实他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做公益他是好人,在工作中,他也是一把好手。在单位无论干什么工作、在什么岗位,工作都能手到擒来,被单位称为工作中的“行家里手”。1997年间,当时所在车间连个看时间的钟表都没有,工友上下班都弄不准点儿。看到这种情况,他为方便大家上下班,主动自己掏了100多元钱,买了一个大石英钟,放到车间使用,用自己的爱心为工友们解决了时间问题,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周长起常说:“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越做越有劲”。周长起的一席话,道出了自己的幸福观和人生追求。多年来,他以奉献爱心为己任,作为一种幸福;他以奉献社会为前提,作为一种快乐。他以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哪些需要帮助而又没有得到帮助的人。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公益,爱心路上风雨无阻,默默前行。
当记者有意采访周长起时,他多次推脱。他说:“这些事情不值得报道,我比其他公益人还做得不够。重要的是,我想通过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带动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公益活动中来,让大家时刻关注公益、支持公益、参与公益,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正能量,贡献最大力量”。
在此,我们祝周长起在献爱心、做公益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祝好人一生平安!
责编:欧文秀 审核:米振华